(《中国电影报》供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专稿)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于近日圆满闭幕。2025全国两会期间,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文艺界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履职尽责,聚焦中心工作,为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郭建华代表关注到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仍不匹配,她建议,国家财政文化资金对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拓展国际发行网络渠道、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给予更大支持,助力国产电影对外贸易实现由“逆差”到“顺差”的转变。
傅若清委员提出,在一揽子政策工具中继续加大对电影消费的支持力度,把补贴手段升级为消费生态调节器;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推行差异化放映,提升供给体系对观众需求的适配性;充分利用影院空间,创新多元消费场景,让影院成为融合多种娱乐形式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王平久委员提出了“两个+”的建议。首先是“+电影”,电影的创作动机要精准,增加电影的功能性;第二是“电影+”——上映前后的传播和拉动,让电影的价值最大化。
王瑞委员表示,电影市场需要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反映社会现实、引发思考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能并不具备大制作的规模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但它们对于电影艺术发展和文化传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刘家成委员表示,AI可以在创作过程中提供辅助作用,极大地提升创作者的工作效率,学会与AI互相协作,是文艺工作者的新挑战、新课题,同时,也是新空间、新机遇。
甄子丹委员希望,通过电影这一具有强传播力的平台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他提出,大家看电影的出发点各不相同,有些观众是为了获得快乐,有些观众则是为了来一碗“心灵鸡汤”,获得文化滋养,但最重要的是要看故事能否打动观众,能否触动观众的情绪。
冯远征委员认为,年轻人在接触多元文化后,发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通过现代方式解读,更能感受其背后的时尚感。“汉服热”正说明年轻人心底的文化基因被激活,春节档电影的火爆,也是文化积累后的爆发。
靳东委员表示,优秀的剧本内容是“一剧之本”。国家一直倡导出“高分作品”、提高文艺作品的整体水平,这意味着整个文化艺术界要在创作的各个环节都能静下心来,搞好戏剧本体的创作。
(责任编辑:李鹏)